導讀華為P40 Pro+怎么樣?性能如何?好不好用?值得入手嗎?下面小編帶來華為P40 Pro+使用體驗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。華為P40 Pro+使用體驗:一、前言:陷入瓶頸的手機攝影?向前走只能是無人... 華為P40 Pro+怎么樣?性能如何?好不好用?值得入手嗎?下面小編帶來華為P40 Pro+使用體驗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。 華為P40 Pro+使用體驗: 一、前言:陷入瓶頸的手機攝影?向前走只能是無人之境 手機攝影是不是已經走入瓶頸期了? 進入到2020年,看著一眾4800萬、6400萬像素的老面孔CMOS再次披掛登場,繼續(xù)擔當主力軍,三攝還是那個三攝,四攝還是那個四攝,大多只是換了個擺放造型便完成了迭代。對于中低端機不能苛求,而相當多的旗艦還在沿襲這套邏輯則讓人難以忍受。 此中緣由并不難理解:當前手機相機的底差不多已經到了極限,底越大,鏡頭到CMOS的距離便要拉長,手機相機厚度增加,越來越占用機身內部空間,即便廠商們都清楚鏡頭嚴重影響成像(相機用戶曾達成過“老鏡頭喂不飽現(xiàn)代高像素設備”的共識),也很難再下刀削減任何一處空間為其讓路。手機影像不能超脫客觀存在的規(guī)律——就像半導體發(fā)展服從摩爾定律一般。 相比較于相機,手機攝影的優(yōu)勢一直都是軟件算法、堆棧,滿足大部分用戶拍完直出的習慣,免去后期處理調整這些門檻稍高的玩法所帶來的麻煩,尤其是強勁且討喜的算法非常重要。這方面國產廠商們都做得很不錯,但是相當多的也就止步于夜景模式的跟隨、美顏玩法的豐富,很久沒有再看過真正有革新意義的新作。 所以,手機攝影在到達瓶頸期之后,再往前走,就只能是開辟越來越多的戰(zhàn)場,乃至進入險象環(huán)生的無人區(qū)當中求索前路。 同時,也致敬每一個手機攝影流派的開山立宗者,他們的探索或成功、或失敗、或不聞其名、或未到終章:有的以不變應萬變,專注簡單快捷,簡單記錄普通生活日常便再無他求;有的在對高像素的追逐當中不斷進擊,將像素值提升到了史無前例水平;也有的專注提升單像素尺寸,打造一時之間令人驚詫的細膩畫質和感光能力。 這場無人區(qū)的競逐無所謂誰對誰錯,當他們走出心靈舒適區(qū)的那一刻,便已經是值得稱頌的先鋒。 當然在這之中,最值得欣賞的還是華為P40系列,初次體驗其中的“大杯”旗艦P40 Pro之時,筆者曾用“越過山丘,才發(fā)現(xiàn)無人等候”來形容那種復雜的感受——所謂巔峰,在登頂者眼里不過是“山丘”而已,當然,只有站過云上的人才配說云淡風輕。這亦是華為P系列在影像領域的探索之路: 2016年,華為P9搭載華為和徠卡合作研發(fā)的1200萬像素雙攝像頭,同時搭載全球首款專用深度芯片和全新ISP芯片,強化對焦技術,成功開啟手機攝影的多攝時代。 隨后華為P10倚仗“人像攝影大師”打出名號。2018年,P20系列到來,配備后置徠卡4000萬像素三攝組合,并且ISO最高可以達到102400,連同在當時超前的3倍光學變焦攝像頭,奠定了華為P系列影像機皇的位置,自此恒久衛(wèi)冕。 去年,華為P30系列從徠卡三攝走向超感光徠卡四攝,配備雙OIS光學防抖,將光學變焦的倍數(shù)提高至5倍,得“望遠鏡”之名,RYYB陣列帶來的更大進光量則讓華為P系列開始有了“夜視儀”的稱號。 時間來到今天,華為P40系列在前輩機型翻山越嶺、定調奠基之后,逐漸開始走入無人之境。作為“超大杯”的華為P40 Pro+如約在6月抵達我們手中,作為2020最強高端旗艦定位的它,后置攝像頭躍升超感知徠卡五攝: 一枚5000萬像素的超感知主攝、一枚4000萬像素的電影攝像頭、一枚3D深感攝像頭、一枚3倍光學變焦攝像頭,以及一枚10倍超遠距光學變焦攝像頭。大尺寸感光元件也從1/1.7英寸到1/1.54英寸再到了如今的1/1.28英寸,光學變焦也從3X、5X到了今天的10X。此外,還支持20倍混合變焦以及最高100倍數(shù)字變焦。 華為P40 Pro+采用多反射潛望式長焦設計,讓光路多次反射,帶來了業(yè)界唯一的10倍光學變焦能力,并達到100倍雙目變焦。值得一提的是,華為P40 Pro+還加入了一顆3倍光學變焦攝像頭用于中距變焦,在廣角和潛望長焦之間接力,實現(xiàn)中距向遠距平滑過渡。 在拍攝軟實力方面,華為P40系列還新增華為XD Fusion圖像引擎,結合第三代華為AI圖像引擎,多光譜傳感器+AI算法庫;結合AI以及3D深感攝像頭,還實現(xiàn)發(fā)絲摳圖、漸進式虛化。 在開始今天的評測之前,先來了解一下華為P40 Pro+的規(guī)格信息:
上一頁12 3 4 5 6 下一頁 閱讀全文
|
溫馨提示:喜歡本站的話,請收藏一下本站!